近年来,经开区以“四地四区”建设为统领,科学精细开展园林绿化、市政保障、城市管理等方面工作,城市宜居品质持续提升。
精细管护绘就城市新景
家住经开区秦皇西大街附近的居民王女士在清晨散步时,总能被家门口的绿化带吸引——血草的暗红、金叶过路黄的亮黄与芝樱的纯白错落交织。王女士感慨:“以前道路两旁就是普通的绿化带和路灯,现在四季有景,走在路上都舒心。”这一悄然焕新的变化,正是经开区园林绿化中心精细化治理的生动写照。
自七月份以来,经开区园林中心大面积实行绿化工程自营模式,设计、施工、养护全链条闭环管理,全区实现37.5万平米绿地精准灌溉,73.6万平米草坪修剪齐整如毯,107.6万平米绿地杂草彻底清除,7973株乔灌木修剪出舒展造型,55.16万平米绿篱勾勒出利落线条,60.5万平米植被完成病虫害防治,1.06万平米空缺地及时补植。
新推行“一路一策”精细化管护模式,绿化景观跳出“千路一面”窠臼,增添层次感与观赏性。秦皇西大街、宁海大道等重点路段,园林工作人员结合土壤特质与气候条件科学选种,通过合理搭配植物,打造出四季景观的街景。
记者随园林部门工作人员实地走访时看到,4200延长米的长江道沿线已创新采用绿色挡土板与石子搭配组合的生态治理方式,既有效防止种植土壤流失、保持路面整洁,外观上也与周边环境自然协调。同时,峨眉山路347 个树穴完成升级改造,就连已征未用土地上的法桐等现有植物也得到充分利用,既降低了绿化成本,又发挥了每株苗木的生态价值。
“下一步,经开区园林中心将聚焦主干道、次干道、十字交叉口节点改造,打造精品街景;同步推进精细化管理,对道路绿地进行分级养护,明年全区绿化景观将呈现‘一步一景、四季皆画’的全新面貌。”经开区园林绿化中心副主任魏长歌表示。
“海绵城市”提高城市韧性
七月下旬,两场强降雨接踵而至,雨量集中、短时强度大,但雨后的经开区,路面未现明显积水,行人往来有序,车辆通行如常,这得益于“海绵城市”从管网改造到海绵设施建设。经开区市政设施维护中心始终紧绷防汛弦,用实打实的治理筑牢城市的“防护网”,让城市在应对雨水时更有“韧性”。
据了解,今年经开区市政部门在区城建委大力支持下,持续推进“海绵城市”示范项目,4处过去易积水点位的雨水管网改造相继完成:运河道及老102国道与祁连山路交叉口周边配套设施升级,渤海道、黑龙江道等路段管涵扩宽改造,燕大科技园片区完成雨水管网及海绵化改造并新建了两座排水泵站,威卡威片区则新挖排水沟保障雨水顺排。这些工程不只是硬件升级,还融入了“海绵”智慧——秦皇西大街带状绿地变身雨水花园,通过生态滞蓄空间收集溢流雨水、错峰缓排,既涵养水源又为管网“减负”。
柔性执法注入城市暖色
夜幕降临,经开区的街头褪去白日的喧嚣,经开区城市建设管理监察大队的执法队员仍穿梭在街巷间,他们的工作既有对违规行为的严格规范,也有融入日常的耐心引导,这种刚柔并济的治理节奏,让夜间城市秩序维护始终体现民生关怀。
针对夜间露天烧烤引发的油烟扰民、占道拥堵等问题,管理监察大队联合公安部门常态化开展“零点行动”,但整治并非“一罚了之”:遇到初次违规的流动摊贩,队员们亮明执法证件,结合投诉记录讲清影响,递上宣传单;对门店超范围摆放的商户,协助移回桌椅等物品,同时普及“门前三包”的相关规定。
截至7月31日,这场持续整治已出动执法车辆530 台次、人员1771人次,规范整改门店7家,依法取缔52处屡教不改摊贩,查扣违规工具15件,既守牢城市环境底线,也尽可能为商户留足整改空间。
而这样的柔性执法,早已跳出专项整治的框架,成为日常巡查中自然而然的职业习惯。如今队员们街头巡查,遇到占道经营摊贩第一反应不再是简单制止,而是主动上前:兜里常备的宣传单,成了耐心解释的“说明书”,而非生硬警告的“通知单”。对因特殊情况反复出现在禁售区域的摊贩,队员们常会多番劝说合规经营的重要性,避免争执。从“一劝再劝”的耐心沟通,到设身处地的灵活处置,柔性执法早已不是需要刻意提醒的“流程”,而是融入执法者职业本能的做法。
从清晨的绿意盎然到雨后的道路畅通,从夜晚的秩序井然到日常的民生关怀,秦皇岛经开区用精细化治理,在园林、市政、城管等领域持续发力,让城市既有“颜值”又有温度,让居民在细微变化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