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经开区以科技创新之笔书写新质生产力澎湃文章

发布单位:管委办公室发布时间:2025-08-15 本文被阅读次数:3484次  【字号: 【打印】 【关闭】 

渤海湾畔劲潮涌,创新引擎正轰鸣。从氢能输送环节的装备迭代升级与技术革新的企业范例,到高端制造领域的跨界融合与创新突破,再到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硬核技术深耕细分赛道,当下科技创新已成为秦皇岛经开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不久前,在中油宝世顺(秦皇岛)钢管有限公司车间内,国内首批纯氢直缝埋弧焊管批量下线。“直缝埋弧焊管是目前最适用纯氢输送的管材,其最大的难点在于焊接工艺,为此,工厂将不圆度指标要求提高了20%,比普通的输天然气和输石油的管子要求更圆,焊缝组织性能标准更高。”中油宝世顺(秦皇岛)钢管有限公司新能源管材厂副厂长韩立坤介绍,这批直径 457 毫米的管材,精度较传统油气管道提升 25%,并通过优化焊接工艺、改进成型工艺、加强尺寸检测等一系列措施,有力地服务于全国首条跨省绿氢输送工程,确保氢气在输送过程中的安全性、完整性和抗压能力等,助力我国“双碳”目标与能源结构转型战略的加速推进。

高端制造正不断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在中船集团大连造船山船重工码头,全球首艘8万吨级通海养殖工船“森海先锋”号已于7月20日正式交付。这艘由巴拿马型散货船改造而成的“海上粮仓”,总长 224.9 米,配备 7 个养殖舱,水体容量近 8 万立方米。其核心创新在于船体侧舷与底部的科学开孔设计——既保障船体结构强度,又实现舱内水体与大海自然交换,可抵御 17 级风浪。“从开工到交付仅用 3 个月,创造了行业奇迹。” 森海牧歌公司总经理孙延来赞叹道。这艘获得中国船级社全认证的工船,每年可产出优质鱼类 2280 至 2800 吨,开创了“装备制造 + 渔业养殖 + 海洋服务”的融合新模式。中船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探索“蓝色粮仓”与“绿色能源”协同发展路径,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模式。

在秦皇岛经开区,龙头企业持续突破核心技术,以创新动能引领各行业迭代升级,中小企业则加速积蓄发展势能,以蓬勃活力助推区域生产力提质增效。在阿特钚锐秦皇岛科技有限公司新投产的生产车间,工人正紧锣密鼓调试电磁振动给料机,这批产品即将发往全国多省市。作为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该公司历时多年研发的电磁振动给料机系列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广泛应用于矿山、建材、环保等领域,累计获批专利40项,其中4项为发明专利,荣获河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称号。

近年来,秦皇岛经开区通过精准政策扶持、创新平台搭建与产业资源对接,持续引领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一方面,经开区出台专项研发补贴、知识产权激励等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给予资金倾斜,同时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另一方面,依托区域创新平台体系,为企业提供技术检测、成果转化、人才培训等全链条服务,助力破解研发过程中的技术瓶颈与资源短板。“企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经开区从签约伊始明确包联部门与人员,开启全程跟踪式服务。每周定期走访企业,及时收集项目推进时出现的问题,并制定 ‘一企一策’ 服务清单。根据科技企业不同阶段成长需求,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全链条,并在创新成果转化上,积极为企业搭建技术交流与合作平台,推动企业产品和技术不断升级。”秦皇岛经开区一企业负责人介绍。

如今,新能源及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五大主导产业在秦皇岛经开区集群成势,并实现从“制造”向“智造”跨越,从“跟跑”向“领跑”转变。截至目前,秦皇岛经开区已集聚高新技术企业 192 家、区域创新平台 109 家,认定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 291 家、国家级孵化器 4 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创新生态持续优化,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提升提供了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