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低效企业腾笼换鸟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发布单位:管委办公室发布时间:2025-09-24 本文被阅读次数:4711次  【字号: 【打印】 【关闭】 

近年来,经开区不断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强化招商引资,坚持把五大主导产业的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聚焦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针对落后生产力给予政策指导及帮扶,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发展。

一、产业升级系统推进,引导企业转型发展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将新能源及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升级为新能源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拓展工业母机、仪器仪表、先进材料等领域;将康复辅具及医疗健康产业拓展为生物制造及康辅医疗产业,延伸生物制造、生物新材料方向。1-5月,五大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495.36亿元,同比增长1.3%。二是构建产业生态。推动组建五大主导产业联盟,吸引60家规上企业加入,强化企业之间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推广应用全产业链数字可视化管理平台,集成165家工业企业关键数据,绘制产业链全景图谱,为招商引资提供精准定位,提升产业链资源配置效能。精心打造惠企政策推送平台,靶向推送惠企政策3090条,被市委列入全市微改革、微创新项目库。三是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对区内70余家企业进行专题培训,协助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项目申报工作,光岩科技等32家企业已申报两化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龙鼎电气等18个项目已申报数字化转型,占全市半数以上。四是腾退长期低效落后生产力。针对项目建设停滞时间长、企业无法建设、占地大产值低等低效企业及项目先行给予最大限度的政策支持,引导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效益,对确实无法转型的企业及项目采用一事一议的办法,在资金、土地、能源等方面与企业达成一致,腾笼换鸟,优化产业布局,利用资源重新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及创新型企业。

二、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施梯度培育行动,根据科技企业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筛选符合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创新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进行全方位培育,逐步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次培育全链条。截至目前,经开区共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9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3家;二是积极引导科技领军企业牵头、产业链相关上下游配套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共同组建产业链创新联合体,促进产业链关键技术协同攻关;三是不断加大新质生产力项目培育力度,分3批共推荐17个项目列入“市级新质生产力项目库”。四是支持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激励企业建立多种类型的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截至目前,经开区拥有省级技术中心26家、国家级1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5家、国家级1家,省市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11家,其中省级32家,市级79家,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创新平台体系,为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大力推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增加新动能
一是全面加强招商项目谋划。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及工业母机、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认真研究产业发展现状,聚焦延链、补链、强链,谋划储备了一批新项目、好项目入库管理。储备招商谋划项目220个,总投资1194.3亿元。二是工委、管委领导带队拜访中船、中信、中石油、通用技术、中资环、雄富光电、品高软件股份、奇瑞商用车(安徽)公司等多家重点企业和项目,加快推动在谈项目签约落地。截至目前,19个项目已签订合作协议,总投资115.05亿元。三是加快引进更多央企二三级子公司和创新业务板块落户我区。多次对接拜访中煤集团、中石油集团、通用技术集团、中信集团、中船集团等央企。2025年已引进5家央企三级子公司,央企引进位列全市第一位。
下一步,经开区将进一步科学统筹制定十五五产业规划,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企业质效,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建立健全低效企业退出机制,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力度,优化产业布局,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腾笼换鸟,努力推动经开区产业更快、更好发展。